[ad_1]
中新网 北京 11 月 27 日 电 题: 从 鸿雁 传 书 到 视频 聊天 通信 方式 折射 中国 40 年 巨变
记者 吴 涛
1978 年, 那时候 "车马 很 慢, 书信 很 远", 固定 电话 都 算是 "奢侈品". 如今, "奢侈品" 很少 人 用 了, 人手 一部 智能 手机, 进行 着 与 外界 的 各种联系. 中国 改革 开放 40 年 通信 方式 的 变迁, 见证 着 社会 发展 的 精彩 时刻.

资料 图: 准备 投 往 信箱 的 明信片. 张浪 摄
上 世纪 80 年代
– 通信 主要 靠 写信, 捎 口信
80 年代 初期 上 世纪, 中国 没有 移动 通信 网络, 当时 很多 地方 也不 通 固定 电话, 用 "鸿雁 传 书" 来 形容 当时 大众 的 通信 颇为 贴切.
那时, 大家 的 通信 主要 靠 写信 或 捎 口信. 在 1978 年, 中国 人均 函件 量 只有 3 件, 至 1985 年, 人均 函件 量 为 4.5 件. 当时 写过 的 家信, 情书, 承载 了 一代 人的 回忆.
上 世纪 90 年代
– 大哥大 比 还 贵 iPhone
到 了 1987 年 11 月, 广东 省 开通 全国 第 一个 移动 通信 网, 大哥大 进入 中国 市场. 其 个头 和 "砖头" 一样, 价格不菲, 近两 万元 一部, 还不 容易 买到, 黑市 价格甚至 炒到 5 万元.
大哥大 个头 虽 很大, 信号 却不 强, 打电话 时 还需 将 天线 拉长. 印象 中, 大街 上 总会 有 个 戴着 金 链子 拿着 大哥大 的 光头, 边走边 高喊 "喂, 喂后来, 喂 ". 这个 镜头 经常 出现 在 电影 中, 成为 时代 的 真实 写照.
大哥大 是 当时 移动 通信 的 一个 典型, 但 不是 大众 通信 的 主流. 当时 固定 电话 更为 普遍, BP 机 在 移动 通信 上 则 走入 寻常 百姓 家.
– "Call 有事 我"
和 现在 "有事 打 我 电话" 不同, 上 世纪 90 年代, 人们 都 习惯 说 "我 有事 Call". 这个 "Call" 指 的 就是 BP 机 (寻呼机).
1983 年, 上海 开通 中国 第一 家 寻呼 台, BP 机 进入 中国. 从 1990 年 开始, 传呼 台 如 雨后春笋 般 遍地开花.
1982 年 出生 的 赵 含 (化名) 回忆, "我 上 高中 那会儿, 流行 的 BP 机 基本上 都是 摩托罗拉 或者 西门子 生产 的, 一 台 BP 机要 两千 来 块钱, 那时 我 一个月 伙食费 费 才 来 块钱 100. "
"开始 时 BP 机 是 数字 的, 大家 都有 约定 成 俗 的-暗号, 比如, 5366, 就是, 我 想 聊聊; 另外, 你 也 可以 和 好友 约定 好 具体 的 数字 代表 什么 意思, 就像谍 战 似的. 后来 流行 汉 显 的, 但 很快 就 被 手机 替代. "赵 含 说.
工 信 部 的 数据 显示, 1991 年 到 1999 年, 中国 无线 寻呼 用户 数 从 87 万户 增 到 4884 万户, 无线 寻呼 用户 数 力压 移动 电话 用户.

资料 图: 街头 电话亭. 图片 来源: 视觉 中国
– – 1 年 多 的 工资 用来 安装 电话
和 BP 机 一个 年代 发展 成 主流 的 还有 固定 电话. 工 信 部 的 数据 显示, 2000 年, 中国 住宅 电话 用户 达 1.18 亿 户.
"我 家 差不多 是 在 93 年 左右 安装 的 电话, 算是 当地 安装 比较 早 的, 那时候 安装 一部 固定 电话 要 三千 多 块钱, 算是 很贵 的 了, 因为 当时 人们 的 工资 差不多 才 200 元."有 用户 接受 中新网 记者 采访 时 回忆.
"当时 电话 很 有意思, 因为 长途 电话 费 较贵, 为 防止 孩子 乱 拨 长途, 电话 设计 上 是 可以 锁 起来 的, 锁住 后, 电话 只能 打 市 话, 不能 打 长途."
因为 很多 家庭 没有 安装 电话, 所以 电话 IC 卡 也 特别 流行, 用 它就 可以 在 街头 电话亭 打电话, 面额 多 是 30 元 50 元 的, 常常 供不应求. 现在, 那时 满大街 的 电话亭 没 了, 电话IC 卡 也 从 大众 生活 中 消逝.

资料 图: 2006 年 的 QQ.
10 年 新 世纪 前
– "进 网吧 就送 位数 QQ 6 号"
1994 年 4 月 20 日, 中国 一根 64K 带宽 的 国际 专线 接通, 这 标志 这 中国 互联网 时代 的 开启, 通信 方式 也 随着 互联网 的 发展 发生 了 翻天覆地 的 变化.
搜狐 董事 局 主席 兼 CEO 张朝阳 曾 表示, 国际 专线 接通 这些 年, 中国 互联网 实现 了 "蛙跳 式" 发展, 使 某些 行业 从 最 落后 一下子 变成 最 前沿, 这个 前沿 就 包括 通信 行业.
最具 代表性 的 莫过于 腾讯 QQ 了 1999 年 2 月 被 开发 出来 的 QQ 在 2000 年 后 爆发, 至 2002 年, 用户 数 超过 千万.
"那时候 网吧 开始 风靡 大街小巷, 网上 应用 还 特别 少, 很多 人 来 网吧 不是 打 红警, 就是 聊 QQ." 有 用户 接受 中新网 记者 采访 时 表示.
"那时, 有的 玩家 刚 '触网, 不 知道 怎么 申请 号 QQ, 网吧 老板 就 提前 申请 好, 谁有 需求 就会 送给 谁, 都是 位数 的 QQ 6 号, 现在 来看, 这样的 号码 非常 宝贵, 但 当时 白菜 价 都不 值. "
"为了 推广 QQ, 前期 我 甚 至 假装 女孩子 和 别人 聊 QQ." 腾讯 创始人 马化腾 这样 回忆 这段 时光.
– "1 个 月 发 条 短信 1000"
"2007 年, 我 当时 在 上 大学, 手机 和 笔记本, MP3 算 大学生 '三大件, 我们 班级 大部分 学生 都有 了, 班级 有 什么 事, 直接 短信 或 QQ 通知." 有 用户 回忆.
手机 用户 数 在 这 几年 突飞猛进, 工 信 部 数据 显示, 2009 年底, 中国 移动 电话 用户 数 达到 7.47 亿 户.
因为 手机 话费 贵, 很多 的 人 选择 发 短信 联系. "2008 年, 我 交 了 女朋友, 1 个 月 发出 去 1000 多 条 短信, 手机 内存 放 不 这么 多, 删除 短信 时 左思右想, 保留 下来 的都是 甜蜜, 没事 还会 翻看. "有 用户 回忆.
2010 年 后
– "所有 通信 关系 绑 微 信 上"
再往 后, 中国 移动 通信 网络 崭露头角 2009 年 1 月 7 日, 工 信 部下 发 3G 牌照 2013 年 12 月 4 日下 发 4G 牌照, 移动 互联网 通信 霸主 地位 建立.
最 典型 的 移动 互联网 通信 应用 就是 微 信 2010 年, 微 信 立项, 曾 主管 QQ 邮箱 的 张小龙 负责, 2 年 后, 微 信 用户 达到 2 亿. 最新 数据 显示, 微 信 全球 月 使用 活跃 用户 数 已 突破 10 亿.
"目前 我 的 微 信 资料 已经 10GB 多, 所有 的 人际关系 都 在 上面." 不少 用户 这样 说, 离开 了 微 信, 肯定 会 不习惯, 不方便.
这时 的 移动 网络 不同于 2G 时代, 无论 是 在 带宽 还是 上网 速度 上 都有 了 质 的 飞跃, 移动 通信 方式 也 更加 多样化, 在线 聊天, 语音, 视频, 直播 等 一个 都不能少, 高清 不 卡顿, 用户 体验 大幅 提升.
纵观 中国 移动 通信 产业, 呈现 出 "空白 1G, 2G 跟 跑, 突破 3G, 4G 同步" 的 发展 特点, 现在 中国 已经 建设 成了 世界 上 规模 最大 的 网络 4G, 移动 宽带 用户 达到 13 亿 户.
眼下, 中国 正在 加快 研发 5G, 已 构建 了 全球 最大 的 试验 外 场 5G, 5G 有望 实现 领跑.
届时, 将 有 新 的 通信 工具 来 承载 人们 新 的 生活, 新 的 记忆. (完)
Source link